【深度】国内大学毕业率太高应该多挂掉几个学生?这种说法是不是在耍流氓?
《中国青年报》报道,湖南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彭美勋,批改完他任教的《材料物理性能》这门课的试卷后,发现一共77份试卷,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卷面成绩达到了55分的及格线。结果77人中,51人挂科,挂科率66.23%。彭老师还将此事写成一篇博文《大学教学之两难:把关还是放水!》发到了微博上,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和讨论。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了解到这件事后,专门采访了彭老师,发表了一篇题为《大学教师的挣扎:放水担心不负责严格反遭谩骂》的文章,文中把大学毕业率问题上升到了“一门课事小,可是一门课所折射出来的现象很严重,一个老师放水问题不大,可是我们都这样放水,那就成了冲垮我们教育的洪水了,蔓延出去就是冲毁这个社会的海啸!”的高度,然而,事实真的是这篇文章说的这样吗?
不考虑教育体系结构差距,单纯拿大学毕业率说事就是耍流氓
根据目前我们能够查到的公开数据,国内排名前一百的高校,2014届毕业生顺利毕业的比率是95%左右。而与之相比较,日本高校近几年的毕业率大概在70%左右,澳洲大学本科毕业率大概在75%到80%之间,而美国则是发达国家中大学生毕业率最低的,六年内能够拿到学位的只占56%。甚至到了奥巴马要为提高大学毕业率专门出台法案降低毕业门槛的程度。
不可否认,中国大学的毕业率比欧美大学要高,但这和整个教育体系的结构有关,不应该孤立的来对比数据。不考虑中国和欧美在教育体系结构的巨大差距,单纯拿大学毕业率说事是耍流氓。
欧美国家学生的中学生活大都极其多彩,这样的高中毕业舞会对于我们可能只能存在于梦想当中
欧美国家的大学普遍采取的是宽进严出的政策,除了极少数顶尖高校之外,大部分学生想要进入大学,并不需要像国内高考一样,经历见血见肉分分必争的奋斗和竞争。因此,欧美学生的中学生活往往极其丰富多彩,搞社团谈恋爱做研究甚至创业一样不拉,而到了大学里他们才开始真正把精力放在学业上。而国内学生初中高中的生活往往极其单调,完全是照着高考指挥棒起舞,没有任何的个人生活。像那些从毛坦场中学,黄冈一中等“高考工厂”拼杀出来的学生,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更是和刚从监狱里放出来的犯人无异。
全国著名的“高考工厂”安徽毛坦场中学,这样的画面几乎是所有学生高中三年的主旋律
在这样的现实下,国内大学生本科四年的主旋律,压根就不应该完全是学习,而是尽可能多的体验人生,发现自我。学习本来就只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在给我们被既落后又拒绝改革的基础教育浪费了的青春补课。我们在大学折腾的这些东西,人家外国学生中学时早就玩过了,但我们既然中学时错过了这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课程”,就必须要在大学里补上。因为这门课程不及格的后果,远远比挂上几门必修课选修课要严重得多。
单纯提高大学的毕业课业标准,很容易让大学教育变成高中的继续,最后教出来的学生往往很听话非常会考试,但压根不知道自己内心要的到底是什么,对社会现状也一无所知,思想行为完全和社会主流脱节仿佛来自另一个星球。这并非耸人听闻,在某些以校纪严格学习要求高著称,禁止学生谈恋爱禁止夜不归宿禁止过圣诞节的西北高校,虽然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很扎实,但求职时在用人单位那里却往往并不占什么优势,并没看出学业要求严格给学生带来了任何好处。不考虑教育体系结构差距,单纯拿大学毕业率说事就是耍流氓。
老师不思考怎样与学生良性互动而一味抹黑学生,这种态度就是耍流氓
在中青报这篇文章里,解读为何学生的学习热情下滑时,把原因归结于学生太实际,只愿意学习那些对就业考证有帮助的东西,而对其他的课程则兴趣缺缺。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这个时代对实用性的追求太强了,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群体,很多事情没有用,大家就不愿意做。”“学生对纯粹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那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学科,正在遭到学生的“排斥”。”
如果你去搜索各所大学的“最受学生欢迎十佳教师”,你会发现,那些深受学生喜爱,由学生投票选出的“明星老师”,其中很多教授的都是像微积分,计算机语言,流体力学之类理论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所谓“那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学科,正在遭到学生的“排斥”,完全是无稽之谈。事实上,学生真的反感厌恶的,是那种一套教案用二十年,明知学生对自己的课不感兴趣却从来不想想是不是自己教学方法有问题,拒绝反思拒绝改变的老师。
事实上,那些广受学生喜爱的明星老师,虽然教授的学科不同,但他们共同之处在于能够实实在在的去和学生平等的接触,努力理解学生的心理,并依据得到的信息反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不断的交流和接触产生的良性互动,才是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而不是先一刀切的把全班一大半的学生挂掉,再把学生正常的异议说成是“施加压力”,还在网络上发帖把这件事升级成公众事件。这种把学生当成敌人,用大学教师的身份带来的话语权优势对整个学生群体加以抹黑的行为和态度,本身就是在耍流氓。
只鼓吹淘汰不合格的学生,却对不合格的老师和学校熟视无睹,这种逻辑是在耍流氓
既然彭老师觉得,现在的大学生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应该加强淘汰把那些不够格的学生踢出大学去,那么小编倒想问,那些不及格的老师,不及格的学校应该靠谁来淘汰?
90年代到21世纪初持续十几年的高校扩招,从1998年到2008年的十年间,国内高校的数量扩充了一倍还多,高考录取人数则更是增长了5倍。很多原本的中专技校,都摇身一变成了学院甚至大学;经济,法学,软件,管理等”热门专业“,更是许多高校不管师资水平能不能到位全都开设并且招生;高校教学压力的增加让很多大学都放宽了教师招聘的要求,不少缺乏教学经验,专业水平不够的人也加入了大学老师的行列。假如说我们的大学教育里有水分,水分是从哪里来的一目了然,板子绝不应该打在学生身上。
小编自己的母校就是一所二流二本地方院校,大学本科四年,除了全校公选的选修课之外,所有的专业必修及选修课竟然没有一节是由正牌教授任教的,因为我们学校压根就没有我们这个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授,就连我们的系主任也是全系唯二的两位副教授之一。至于连教授都没有他们是怎么开设的专业,怎么搞定的招生,我们这些普通学生就不得而知了。在这样的学校本科学习四年的感受就是:学校的精力完全不是放在改善教学质量上,课程的开设就是各种拼凑各种糊弄,很多课程都是由研究生毕业没两三年的年轻教师任教,上课就是把教科书上的内容例题一字不落抄到黑板上再念一遍,除了教科书上的例题之外同学问的题目自己很多都不会解,这样的老师以己之昏昏欲人之昭昭,教出来的学生水平就可想而知。而像这样的高校,据我所知在全国绝不是个别现象。
到现在为止,中国的大学里还没有建立一套有约束力的高校教师淘汰机制,在中国的各级大学里充斥着大量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单纯把学生学业成绩差的板子打在学生身上,而不考虑不合格的学生背后有多少不合格的老师,不合格的学校,这种逻辑本身就是在耍流氓。
提高国内大学教学水平,这是一个需要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共同努力的综合性工程,想推进很难,想拆台很容易。在大学里,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本来就应该是亦师亦友的良性互动,而不应该是从一开始就持对抗思维,把学生当敌人,不论三七二十一把学生当成靶子来肆意批判。而中国青年报的记者为了搞出个大新闻,以偏概全只报道一方的看法,搞出一篇充满“冲垮我们教育的洪水”“冲毁这个社会的海啸”这样危言耸听语言的“雄文”,文中充斥着一堆“耍流氓”的逻辑,更是在激化矛盾挑起舆论对大学生群体的偏见,丑化大学生在公众中的印象,这本身就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国内高等教育要挤水分,也应该是从不合格的学校和老师开始挤起。鼓吹要严格考试多挂掉几个学生,最终收获的只可能是对抗和冲突,只会让国内的大学教学秩序更加混乱,产生更多的腐败寻租行为。这样的论调,可以休矣。
...
▼